搜索
  • 最新活动
  • 产品中心
  • 解决方案
  • 资讯中心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登录
  • 注册

饲料管理云平台
  • 饲料销售版
  • 饲料销售+APP版
  • 饲料进销存版
  • 饲料生产版
  • 饲料生产+APP版
  • 饲料软件定制


生猪养殖云平台
  • 手机PC一体化版
  • 自养猪场企业版
  • 合作社猪场企业版
  • 生猪屠宰加工企业版


家禽养殖云平台
  • 蛋鸡生产版
  • 蛋鸡进销存版
  • 蛋鸡企业版
  • 种鸡企业版
  • 肉鸡企业版
  • 种鸭企业版
  • 蛋鸭企业版
  • 肉鸭企业版
  • 家禽屠宰加工企业版


生猪SaaS平台方案


蛋鸡SaaS平台方案


饲料SaaS平台方案


公司动态


新闻公告


行业资讯


海外动态


养殖技术


操作说明


今日猪价


购买流程


操作说明书
  • 自养猪场系统
  • 饲料管理系统
  • 蛋鸡管理系统


数据初始化
  • 自养猪场系统
  • 饲料管理系统
  • 蛋鸡管理系统

公司动态
新闻公告
行业资讯
海外动态
  养殖技术  
操作说明
今日猪价
 首页 > 资讯中心 > 养殖技术
母猪繁殖性障碍疾病发病原因、症状及防治措施
发布日期:2018-06-15   浏览量:2027   来源:搜猪网

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又称繁殖障碍性综合征(SMEDI),是以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早产、产死胎、木仍伊胎、畸形胎,产出弱仔、少仔和公母猪的不育症为其主要特征,母猪繁殖障碍给猪场带来了极大的损失。现就其特点介绍如下,供广大养殖户。
  根据近些年来的研究报道,在我国的一些大中型规模化、集约化猪场都不同程度存在或发生过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有的猪场发病和损失十分严重。
  某些大型猪场因在产仔季节感染繁殖障碍疾病损失仔猪数千头,损失几百万元的猪场是常事,可见该病对我国养猪业的损失巨大。目前,本病在猪病中发病率高达25%以上。
  一、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原因
  引起猪繁殖障碍的疾病很多,一般可分为非传染性与传染性两类。非传染性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主要是生殖器官畸形、机能障碍以及饲养管理等因素所导致;传染性繁殖障碍则主要是传染性因素如病毒、细菌、螺旋体、衣原体等微生物引起。


t01a7fc12055099f75f.png

1、非传染性猪繁殖障碍性疾病
  (1)先天性繁殖障碍较
  为常见的是生殖器官畸形、发育不全,输卵管阻塞或形成盲端,缺乏子宫角、实体子宫、子宫颈闭锁以及阴瓣发育过度等。
  (2)机能性繁殖障碍
  性腺机能减退或衰退,组织萎缩硬化以及卵巢囊肿。卵巢囊肿可分为卵泡囊肿与黄体囊肿。卵泡囊肿为卵泡上皮变性、卵泡壁增生、卵母细胞死亡,卵泡发育中断而卵泡液未被吸收或增生形成;黄体囊肿为卵泡壁细胞黄体化、增生变性形成。
  (3)子宫内膜炎
  母猪常见的一种繁殖障碍,人工授精过程消毒不严、助产不当、胎衣不下等因素均可引起子宫内膜炎,可致母猪发情异常,不易受孕,即使受孕也容易流产。
  (4)营养性繁殖障碍
  高能量日粮使母猪过肥,特别是在缺乏运动的情况下,在输卵管、子宫角与卵巢中沉积脂肪,卵泡细胞变性,致肥胖性不育。如果日粮中能量与蛋白质过于不足,可致母猪瘦弱,初情期延迟,不发情,卵泡停止发育或形成卵泡囊肿。维生素严重缺乏时会影响母猪妊娠及胎儿的发育,在母猪日粮中添加VA、VD、VE可改善繁殖效果,缩短繁殖间隔,提高受胎率,增加产子数。缺乏矿物元素如钙、磷、碘、铁等也影响猪的繁殖,使胎儿死亡、产弱胎或木乃伊始,有时引起流产,产死胎增多。
  (5)应激性繁殖障碍热应激可引起母猪发情不规律,影响公猪精液品质,受精率降低,胚胎死亡,流产或产仔数减少。猪舍空气污浊,含有较多的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
  2、传染性繁殖障碍性疾病
  (1)猪瘟
  该病是我国养猪业发病最多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猪瘟病毒(HCV)主要经由口腔或咽部组织侵入,不同品种和年龄猪均易感染,幼年猪最为敏感。感染潜伏期一般3~8天。怀孕母猪感染HCV后,不一定表现临床症状,但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死胎、木乃伊胎、早产或产弱仔等。该病毒是引起仔猪先天性震颤的主要原因之一,感染仔猪多在生后几天内死亡。
  (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PRRS)
  该病又称蓝耳病,主要特征是母猪发热、厌食、流产、死产、产木乃伊胎、弱仔等,该病病原(PRRSV)主要侵害妊娠母猪和哺乳仔猪。1987年首先于美国发现该病,我国农业部曾于1997年组织了一次普查,各省种猪场的该病原抗体阳性率均在40%以上。
  (3)猪细小病毒病
  该病是引起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病因之一,据报道PP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和感染,我国猪PPV抗体阳性率达80%以上。细小病毒病多感染在春夏季配种的头胎母猪,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也可通过交配传染,导致流产或胎儿死亡。
  (4)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该病主要导致青年妊娠母猪死胎流产综合症与公猪睾丸炎,少数病例表现神经症状。我国为乙脑高发区,蚊子为传播媒介,故夏季发病率最高,发病猪多在6月龄左右。
  (5)猪伪狂犬病
  近年来,该病在我国大多省市均有发生或流行,1998年一些养猪场出现了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和新生仔猪大批死亡现象,其主要原因以PR感染为主。多种动物都可感染PR发病,哺乳仔猪发病最多,死亡率很高;成猪多呈隐性感染,能长期排毒,是主要的传染源。
  (6)猪附红细胞体病
  该病病原属于立克次氏体,一般在夏秋流行,病猪表现为高热稽留,废食,精神萎靡,贫血,后期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仔猪衰弱,仔猪一般在一周内死亡。2001年我省苏北暴发该病,发病率高的地区达100%,低的地区也达到50%以上。
  (7)布鲁氏菌病
  该病为一种人畜共患病,猪不分品种和年龄都有易感性。布鲁氏菌感染猪多呈隐性经过,少数出现典型症状,表现为母猪流产、不孕,公猪睾丸炎等。母猪流产多发生在妊娠后第4~12周,病猪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阴唇和乳房肿胀,阴道流黏性或脓性分泌物。
  (8)钩端螺旋体病
  本病是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猪感染后,常无一定症状。大多数呈隐性感染。在长江以南地区发生较多。在本病流行期间,怀孕母猪出现大批流产,死胎腐败或呈木乃伊状,同时也有发热、生殖系统炎症。尸体剖检常见黄肝、黄脂、皮下水肿,肾有小灰白色病灶;慢性钩体病以成年猪多见,以肾脏的眼观病变最为显着,肾皮质有散在灰白色病灶。
  (9)猪衣原体病
  又称鹦鹉热或鸟疫,临床上可见肺炎、胸膜炎、心包炎、关节炎、睾丸炎和子宫炎等多种病型。流产多见初产母猪,妊娠母猪在怀孕后期突然流产、早产、产死胎或产弱仔。有的整窝死胎,有的间隔产出活仔和死胎;弱仔多在数日内死亡。本病公猪多表现为尿道炎、睾丸炎、附睾炎,配种时,排出带血的分泌物,精液品质差,母猪受胎率下降,即使受孕,流产死胎率明显升高。
  二、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主要症状
  1、发情障碍
  母猪在繁殖年龄内数月不发情或发情周期紊乱,如到了配种年龄的后备母猪不发情,断奶后母猪较长时期不发情。
  2、妊娠障碍母猪屡配不孕,或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产仔不足和木乃伊胎
  母猪流产前多无临床表现,少数有短时体温升高、食欲消失等症状,但能很快恢复。发生死胎的母猪妊娠期正常或推迟,产前胎动减弱或无胎动,产仔过程中同时出现活仔和死仔,或全部是死仔,一般分娩较顺利。有的母猪在妊娠期,部分胚胎在早期被感染死亡后被母体吸收,致使产仔数减少,一般产仔数在5头以下。
  3、泌乳障碍
  母猪患了无乳综合症,母猪在分娩时或分娩后数小时内出现呼吸急促、发热,乳房肿大发硬,挤不出乳汁,拒乳等症状。
  4、公猪繁殖障碍
  一般表现为性欲降低,精液量减少,精液品质变差或死精,生殖器官炎症。
  5、仔猪成活障碍
  母猪产下的仔猪部分或全部生活力低下,不吃奶或拱奶无力,震颤或站立不稳,哀鸣,有的腹泻,体温正常或稍低,常于出生后1~3天死亡。
  三、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防制措施
  1、强化猪的科学饲养和管理
  科学的饲养管理是养猪生产的关键,不仅能提高猪的生产力,而且有利于防止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饲养工作做得好,可增强机体抵抗力。了解猪群现状,进行合理组群,淘汰先天性不育个体,同时给猪只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生产条件,保持猪舍清洁舒适,通风良好,冬天能保温防寒,夏天凉爽防暑,促进猪的生长,减少疾病的发生,维持正常的繁殖生育,提高猪的繁殖率。
  2、严格的隔离和消毒
  猪场须将生产区与生活区及粪便管理区彻底隔离,严禁非生产人员进入生产区。饲养员不得相互串舍,各栋猪舍的工具不得串舍使用。新引进的种猪,须隔离观察一个月后,确认健康无病并经防疫注射后才能转入生产区。在猪场正门与生产区大门的出肟诖?均要设立消毒设备?C吭铝酱斡们庋趸?钠溶液对整个?∏?环境进行消毒,每周对各栋猪舍的内外走道进行喷洒消毒一次?T谝卟∫追⒓窘谟κ实痹黾酉?毒次数?6愿骼嘀砩岜匦胧敌?ldquo;全进全出“的消毒方法,对于病死猪尸体须在指定的地点焚烧或深埋,粪便可用发酵法或堆积法消毒,污水可用漂白粉消毒。
  3、防疫制度
  首先应对本地区或本场的猪群进行血清学调查,了解当地疫病的感染情况,针对性地制定出免疫程序,在猪群免疫后10~14天,进行血清学检查,检测血清抗体的消长情况。其次强化对传染病的检疫,严格淘汰血清阳性个体,对于健康猪群,应坚持自繁自养,严禁从疫区引进种猪及生物制品。
  4、药物防治
  由于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的病因复杂,故在治疗时应分清病因,合理用药,联合配伍使用,以迅速抵制疾病的蔓延和利于患畜的康复,具体用药方案如下:
  第一、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微生物引起的传染性繁殖障碍
  因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微生物引起的传染性繁殖障碍,应抑杀病原微生物,提高机体免疫为主,同时要诱导患畜能及时发情。
  (1)由于本类疫病目前仍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故疫苗免疫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那些尚未感染的猪群应紧急免疫相关疫苗,同时也要配合抗病毒I号注射液以缓急疫苗免疫所出现的一切应激现象,增强免疫效果。
  (2)对于某些疫病可使用高免血清如抗猪瘟血清、抗猪伪狂犬血清等,及时抑制疾病的发展,同时配合抗病毒药物如黄芪多糖、干扰素、聚肌胞等,使患畜得以快速康复。
  (3)对于衣原体、钩端螺旋体疾病应使用四环素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如长效土霉素、强效阿莫西林、头孢噻呋钠等进行治疗,大群以混饲形式给药,个别注射。
  (4)用一些抗菌性能强而广的药物以及提高机体免疫的药物,以控制继发感染,提高机体的抗病性能。如复方替米先锋、长效土霉素、抗病毒I号粉、红弓链球清、支原净、利高霉素等。
  (5)在治疗期间,要多给患病机体创造一些利康复的环境条件,同时做好消毒工作,阻断疾病的传播,并定期地驱虫。
  第二、非传染性繁殖障碍
  因炎症、、机能障碍等引起的非传染性繁殖障碍,应及时消除炎症,恢复机体的繁殖功能。
  (1)卵巢囊肿
  用LHRH100―300微克、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APC)500单位、今促性素(HCG)500-1000单位、LH50-200单位、黄体酮15-20mg/次等选用一种,肌注2-5次,并通过直肠检查判断卵巢反应性,反复使用一次
  (2)持久黄体
  注射前列腺素l0毫升,当黄体消失后将子宫内异物排出。若患子宫炎或子宫积脓,可注射雌二醇15毫克,再注射催产素或麦角新碱,或往子宫内注入温生理盐水500毫升,促进异物排出。
  (3)乏情
  让断奶后的母猪让其自由接近种公猪,以便诱导发情。母猪断奶后经3-5天仍不见发情,可肌注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1000-1500单位,1-2次,发情后还应肌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500单位。15天后仍不发情则继续观察到30天,如果仍不发情则应淘汰。
  (4)同时使用强效阿莫西林、长效土霉素等药物消除生殖系统的炎症,利于疾病的治疗。


如果你认为畜牧软件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品的作者尽快与我们联系。电话:0772-2632673。qq:3291759455。


上一条: 没有了
下一条: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的诊断与防治
在线咨询
公司动态
线下服务
服务协议
发票制度

服务帮助

  • 新手指南
  • 服务承诺
  • 服务协议
  • 法律声明
  • 网站声明

技术支持

  • 售前支持
  • 常见问题

关于我们

  • 公司简介
  • 发展历程
  • 公司资质
  • 联系我们

售后服务

  • 售后政策
  • 培训服务

关注我们

  • 关注微博
  • 微博
  • 关注微信
  • 微信
  • 4008-125-138
  • 0772-2632673
  • 站点地图

版权所有:柳州阿佳希软件有限公司 备案号:桂ICP备11001097号


公司地址:广西柳州市高新一路15号,柳州信息产业园B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