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工作进展情况发布会,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副部长叶贞琴对“三农”相关的工作进行了汇报。从上午十点到中午十二点半,新闻发布会持续了2个半小时的时间,对农民增收、玉米种植、土地流转等问题进行了解答。其中,我们生猪养殖业,近年来受到禁养限养的压力,大量猪场关闭或者转移。
根据环保部8月份的数据来看,全国累计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4.9万个,面积63.6万平方公里,累计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小区)21.3万个,山西、吉林、黑龙江、湖南、广西、海南、西藏、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4个省(区)未完成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且关闭搬迁工作进展缓慢。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生猪供应情况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不仅仅我们关注,英国路透社记者在会上就生猪存栏的问题进行了提问。
路透社记者提问(赵一帆 摄)
路透社记者:
今年环保新规实施以来,很多省划定禁养区,上半年大概有20万农场被关停,请问目前实际减少的猪有多少头?今年年底环保行动结束后,预计生猪的存栏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农业部副部长叶贞琴(刘健 摄)
叶贞琴:
处理生猪养殖污染问题很重要。农业部在这方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主要在四个方面做文章,目的是处理好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第一个是“禁”,在集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重点地区,包括一些教育、科技园区等,划定禁养区。国家有明确的政策,农业部和有关部门也出台了技术指南。
第二个是“限”。对南方一些水网密集、养殖量比较大的地区,承载力不够的地方禁限养。
第三个是“转”。把生猪养殖向环境承载容量较大的地区转移,如到东北地区,那里有玉米,土地也比较多。
第四个是“治”。采取生态养殖、资源化利用等方式治理畜禽粪便、治理环境污染。通过这四个方面能够处理好生产发展、保障供应、环境保护、生态友好的关系。目前来看,东北容量环境比较大的地区,接纳了南方水网地区不少的生猪养殖。我想这个可能是一个趋势。同时,我们要提醒在禁养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的一禁了之,必须科学划定,严格控制禁养范围,维护好农民利益。
总而言之,我们通过“禁、限、转、治”四个方面处理好生猪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韩长赋:
我补充两个数字。第一个数据,就是现在猪的饲养量。存栏量应该说有一点减少,但是总体还是稳定的,存栏量和出栏量加在一起,全年大概在12亿头左右。第二个数据,就是现在生猪的规模化养殖,5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已经占到接近一半左右。这有什么好处呢?一是控制疫病方便,二是治理粪物也方便。
以下为静书观点
从内容上看,目前尚未有一个明确的数字。一方面,我国生猪养殖仍旧是散户居多,即使按照年出栏500头算规模猪场,那么全国还有55%的猪场年出栏小于500头。按照年出栏500头,psy16来算,也就是母猪30头左右。我们知道,在辽宁、山东、四川等地区,还有不少养几头、十几头母猪的情况。另一方面,专业育肥的猪场灵活机动,根据猪价变化随时调整养殖策略,这一块也是难以准确统计。
生猪的供求,决定了生猪的价格。但是就生猪供应,也就是猪场的数量、生猪存栏、存栏体重这些数据来说我们很难了解。这样一来,对于生猪产业的分析,价格预警也难以做到。
就生猪禁养区猪场拆迁来说,的确是对生猪供应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浙江、福建这种本来就需要外地生猪供应的省份,猪场的拆迁造成供应减少,保留下来的猪场也难以扩大规模,因此当地生猪供应的缺口进一步扩大,从而造成猪肉价格的上涨。而对于其他省份,比如辽宁、河南、山东来说,本来就是作为生猪养殖大省,禁养区猪场拆迁之后,其他可养区的猪场产能很快就补充上来。特别是当地大型集团企业,产能扩张迅速,在未来两三年猪场产能释放之后,当地生猪供应将处于增加的状态。
无论如何,在年底的时候,这一波环保督察结束,禁养区猪场拆迁也将告一段落。届时,生存下来的猪场,要面临的就是企业与企业之间成本的竞争。不论是集团企业、规模猪场、还是家庭猪场,谁的成本更低,谁就更有机会生存下来,就有机会生存得更好!(猪e网)
如果你认为本网站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品的作者尽快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0772-2632673,qq:3291759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