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合作银行的全球家禽季度报告显示,全球家禽业在经历了2015年第四季度的挑战之后逐步恢复。
荷兰合作银行称,驱动行业恢复的主要因素是需求的增长,美国、中国、泰国和欧洲等地供应增长水平的降低以及恢复中的红肉市场的价格支持。
鉴于2015年下半年种禽存栏量的限制会降低产量(主要是中国、泰国和韩国)2016年最值得关注的因素是亚洲的家禽供应形势。荷兰合作银行的动物蛋白资深分析师Nan-Dirk Mulder说:“这将会在短期内对当地和全球的市场造成重大影响,导致紧张的市场状况和中国家禽进口的增加,并对泰国的出口产生压力。”
禽流感的持续影响和汇率的波动
全球的禽肉贸易仍会受到禽流感和汇率的高度影响。主要的禽肉品类的价格都出现了下滑,其中胸肉、整鸡和加工肉的价格降低20%,鸡腿的价格下降了50%。荷兰合作银行预测,价格的迅速下滑目前已经趋于稳定,并在2016年出现回升,而在主要的出口市场,禽流感疫情仍是一个未知因素。
饲料成本的影响
虽然在全球饲料成本方面,玉米和大豆的价格会在当前水平的区间震荡,但不同的地区仍会存在很大差异,这取决于汇率和当地作物的收成情况。印度和南非等地区遭遇了恶劣的作物生长条件,而巴西和俄罗斯则深受汇率的负面影响。与去年相比,巴西的饲料成本升高了逾30%。
从短期来看,巴西和泰国是家禽贸易的大赢家,但这一状况正在发生变化,马来西亚、俄罗斯和乌克兰也正在获得向主要的进口市场出口的资格。在育种方面,全球的原种鸡供应国之间会有更多的当地育种计划,同时育种国际化的趋势也将更加明显。
中国饲料粮食进口量将下降30%~50%
日前,荷兰合作银行在上海发布的“中国未来高粱和饲料大麦的进口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称,中国目前在饲料粮食的国际贸易中占全球高粱进口的80%、饲料大麦进口的35%。综合考虑国内玉米长期面临下跌压力,潜在的贸易保护措施以及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剧带来的巨大风险等一系列原因,中国未来几年高粱和饲料大麦的进口量将下降30%~50%。
报告称,中国是从2013年年底开始大量进口高粱和大麦,作为玉米的替代品,在饲料中使用。中国对于这些替代饲料粮进口激增的主要因素包括:进口的高粱和饲料大麦的价格显著低于国内玉米;高粱和大麦不受进口配额的限制;没有转基因风险;下游饲料企业积极调整配方,接受度日益提高。
“然而,随着玉米市场去政策化并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趋势趋于明显,国内玉米价格的下跌,以及庞大的国储库存,都对未来高粱和饲料大麦的进口量带来了下行的压力。”荷兰合作银行食品与农业行业分析师江川表示,“除了价格风险外,政策风险,即潜在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和货币风险,即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同样给中国未来进口高粱和饲料大麦的需求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预计,中国政府或将采取更多的实际举措来限制替代饲料粮的进口,从而促进国内玉米消费,消化大量过剩的国家库存。